实验室成员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金秋十月,学术飘香。202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十三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与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了低场核磁技术在能源、地质、环境及农业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应用进展。
10月12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们在中国地质大学中心完成签到。

实验室成员在会场合影
10月13日上午8时30分,学术会议正式开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低场核磁技术应用的“破圈”与融合。报告内容超越了传统能源领域,深入至环境科学与农业生态等交叉学科。

会议开幕式
10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董艳辉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地下水渗流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视角。而《盐碱胁迫下小麦水分动态的核磁共振无损表征》的研究,则标志着该技术在精准农业和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张宫老师做学术报告
在清洁能源成为全球焦点的背景下,长江大学数据科学系主任张宫副教授的报告《甲烷与氢气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征的对比实验研究》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

张宫老师做报告
报告指出,甲烷与氢气作为重要的战略清洁能源,其高效、安全的存储与开采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该项研究从实验层面揭示了两种气体在微观结构与动力学行为上的本质差异,为解决天然氢、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储层的评价与开采,以及地下储气库的选址与效率评估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撑。

参会人员合照
本次学术会议不仅是一次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个思想碰撞与未来合作的平台。会议充分证明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连接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其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编辑:赵紫嫣 ;审核:张宫